收录于话题
#喜讯捎给总书记
44个
走亲戚档案
🗓 2019年8月21日
📍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 李应川家庭
“总书记,我们一家人现在的生活是越来越好哩,村里的产业发展得也很好,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了,富民新村的农民真的‘富起来’哩。我现在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了,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也要带好头,宣传好党的政策,让更多村民都过上幸福的好日子!请您放心!”
——李应川
富康新村、感恩新村、阳光新村、圆梦新村、爱民新村、富民新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心里默念着,这里就是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李应川的新家就在富民新村里。
富民新村俯瞰图
走进富民新村,正对面就是村里的广场,台阶右侧竖立的一行字引人注目——“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这句话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李应川家说的,对李应川一家,也对心中的人民。“做梦也没想到总书记会来我们家里做客。”63岁的李应川戴着黑色的平顶帽,黑黑瘦瘦的他寡言少语,眼睛却分外有神,谈起习近平总书记来家里的情形,眼睛里泛着光。时光回到2019年8月21日,“老李,总书记来看你们了!”富民新村党总支书记张延堂大声喊道。李应川一家从门口高兴地迎上来。“当总书记在家门口握着我的手时,我感觉很温暖,那一刻我特别激动、兴奋,幸福的心情真的无法用语言表达!”李应川掩饰不住地笑着说。一家人簇拥着把习近平总书记领进家里,总书记走进大门,环视整个院子,把目光停留在一片小菜园上,指着里面的两个西瓜说:“这儿还种西瓜?”指着几个小甜瓜说:“那个是什么?”“这是我们种的香瓜子。”李应川答。习近平总书记看了看说:“小小的菜园子种得还挺多。”李应川笑着回忆,总书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几句话就让他略显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
随后,李应川带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厨房,“我拧开了水龙头,总书记用双手捧了一捧水,说‘这水很清’。”李应川还原当时的情形,同样拧开了水龙头,自来水哗哗地流出来。“临出门时,总书记还揭开了锅盖,看着锅里面正煮着的洋芋、玉米、南瓜等笑着说,‘这是你们用的吗?’我说‘这是我们吃的’。”李应川指着正对门的一角,总书记来时,那里原本是灶台,如今灶台不见了。2020年9月,李应川家接通了天然气,不再用柴火锅煮饭了。“在燃气灶上做饭,干净卫生还省事,方便得很。”李应川的妻子王菊莲说。来到卫生间,李应川在水箱上按了一下,哗的一声,水冲出来了,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说:“这水的压力比城里的都大。”接着又问:“这水到哪儿去了?”李应川一时说不上,张延堂说:“我们在村庄东北角修了一座污水处理厂,地下管网畅通,经过净化后,可以灌溉田地,浇村内的树木。”总书记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后,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客厅坐下,跟一家三代五口人聊起家常。这张聊家常的照片如今就挂在李应川家的客厅里。李应川告诉习近平总书记,他们家原来住在横梁乡横梁村,启动移民搬迁后,自筹2万多元,加上政府补助和易地扶贫搬迁贷款,2018年搬进新家,住上了90多平方米的新房。李应川还拿出一张搬迁前的老照片给总书记看,曾经的黄泥墙、土坯房同现在窗明几净的新居有着天壤之别。“搬下来住,满意吗?还有什么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问。总书记还抚摸着李应川孙子孙女的头询问孩子上学的情况,以及李应川儿子李建宝的工作和收入情况。李建宝说:“多亏了共产党、多亏了习主席给我们带来的好日子。”坐在一旁一言未发的王菊莲回忆,当时的她眼里噙满了泪水,“我高兴得不知道说什么,儿子说出了我的心里话。”习近平总书记说:“你们高兴我也高兴,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给老百姓办事的。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这段简短的对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刚到富民新村时,看着展板上的一幅照片与旁边人的对话。照片上,是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奶奶,头戴毡帽,两鬓露出花白的头发,她双手交叉趴在粪块堆砌的墙头远远望去,沟壑纵横的脸上写满沧桑与期盼。“照片上的老人是横梁乡朱家墩村民李宗菊,现在搬迁到绿洲小城镇了。”张延堂告诉记者。巧合的是,在李应川家,习近平总书记在翻看一本关于古浪县生态移民的书的时候也看到了这张照片。“总书记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静静地看了很久。”李应川说。总书记离开后,李应川细心地用红绳标记好这一页,他知道这里有一位老人的梦,而这个梦也曾是古浪县高深山区贫困群众的梦。“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是古浪县南部山区的真实写照。古浪县境内干旱缺水、地貌地形复杂,山、川、沙各占三分之一,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南部高深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艰苦。“那会儿走的都是山路,坡陡路窄,一下雨就出不了门啦,那时候有个说法叫‘人在山上,路在天上’。去县城的车只有早晨一趟,外出非常不方便,好多人一辈子也没出过几次门。”李应川说。“最难的还是吃水,那时候要么吃的都是苦水、碱水,要翻山越岭用毛驴到10公里外的深山里拉水吃。”王菊莲说,“为了节水,村民把洗脸的水留着反复用,洗碗的水再喂羊”。“李应川给习近平总书记看的照片是自家的土坯房,那就是很多群众居住的房子,都是土坯房子,漏风漏雨。有些房屋已经很简陋,存在安全隐患。”张延堂对记者说。张延堂介绍,以前部分村没有卫生室,头痛感冒要到9公里外的乡卫生院治疗。遇到突发性疾病,难以采取急救措施,“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以前家里就7亩地,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有时候肚子都吃不饱,更别提有啥收入了。”李应川也曾远到新疆务过工,但家一直把他的心拴在山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脱贫攻坚,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把脱贫攻坚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 “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公共服务项目优先安排,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问题。”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古浪县谋划实施了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先后建成12个移民新村和绿洲小城镇,搬迁南部山区11个乡镇73个贫困村群众15351户62412人,使贫困群众由偏远山村直接搬入了新型城镇化社区,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年8月,古浪县干城乡富民新村建成,包括李应川一家在内的贫困群众逐步搬迁入住。富民新村位于黄花滩移民区水利骨干工程提灌泵站西南侧,南靠316国道,北临南分干渠,共搬迁安置南部高深山区干城、横梁、新堡等8个乡镇的移民搬迁群众1379户45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95户3736人,2020年已全部实现脱贫,全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52元。张延堂介绍,搬迁群众住房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同步配套水、电、路、卫生厕所、党群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村内主干路两边,庄前屋后全部绿化,共栽植各类树木13万多株。富民新村设党总支1个,下辖4个小区,16个村民小组。记者了解到,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取水许可已经水利部黄河委员会批复同意,年取水量4504万方,目前,220万方、300万方、150万方、120万方调蓄水池已建成蓄水,位于富民新村南侧的370万方调蓄水池2021年8月底建成蓄水,移民区调蓄水池总容量已达到1500万方,历史性解决了长期困扰富民新村等12个移民新村和绿洲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干城乡卫生院、富民新村6个村卫生室全部按标准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医务人员配备,脱贫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投资756万元建成富民新村污水处理站及污水管网配套设施,目前日处理污水约560方,全部用于村庄绿化;在移民区率先实施天然气入户工程,目前已入户815户;完成耕地地力提升4408亩,全部流转种植青贮玉米;一捧清水,一间校舍、一条马路……民生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是古浪县落实党的政策,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等突出问题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贫困乡亲脱贫是第一步,接下来要确保乡亲们稳定脱贫,扶贫政策和扶贫队伍要保留一段时间,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现在的日子过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幸福。”王菊莲笑着端出自家炸的油饼和自家日光温室里种的香瓜给记者一行人品尝。清甜香脆的香瓜咬一口沁人心脾,“这些香瓜都是订单农业,对接大城市的大型商超,保底售价5元一斤,咱周边的人想买还买不到呢。”张延堂笑着说。
李应川一家
李应川家的日光温室在村子的西边,在这个长60米宽8米的温室里,一个个拳头大小的香瓜,沉甸甸地挂在瓜秧上。2019年12月,李应川有了自己的日光温室,“政府补贴了4.98万元,银行无息贷款2万元。”李应川介绍,“温室里种两茬香瓜一茬辣椒,采用水肥一体的设备,为蔬果浇水施肥,管理起来很方便,我跟老伴两个人就忙得过来。”李应川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这些蔬果,遇到技术问题,古浪县园艺站点的技术人员会随时来解答,除此之外园艺站每一到两个月会来村里集中培训一次。如今,李应川已经熟练掌握了辣椒吊绳、施肥、温室通风等日光温室生产技能和要求。站在自家的日光温室前,李应川告诉记者,日光温室一年收入2万元,自己的养殖棚也是2019年12月申请到的,自己掏了1.8万元,政府补贴2.8万元,最多的时候养殖270只羊,每年收入都很可观。李应川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务工,大儿子李建宝在新疆开铲车,一年收入4万元,小儿子李建平在江苏电子厂打工,一年收入五六万元,前两年大儿子给家里买了一辆货车,今年小儿子又给家里买了一辆电动汽车。“日子是越来越好了。”李应川笑着说。同样过上好日子的还有51岁的秦有莉,此时的她正在富民新村西边的古浪越海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项目生产区定植东区为串收番茄盘头,防止番茄的枝蔓垂下来,工人会定期为番茄盘头,保证其正常生长。“我是8月来这边工作的,这里大部分是女工,每天工作10个小时,大多数都是50多岁的人。”秦有莉一边工作一边告诉记者。她负责的工作就是为番茄盘头,“每天180元,一个月最多4000多元,我丈夫也在这边工作,负责一些杂活儿,挣得还没有我多。”秦有莉底气十足地说。秦有莉一家是从干城乡大鱼村搬到富民新村的,“从大山里刚移民到这里时,有些不习惯,有点儿想念老家,现在赶我也赶不回去了。”秦有莉露出爽朗的笑容。“以前在家没收入,低眉顺眼地抬不起头,现在我也是工人了,按月发工资,在家里说话可硬气了,抬起头生活的感觉真好,我不想回去了,就想往前看,挣上钱让日子更好。”秦有莉的想法也是这里多数女工的想法。张延堂介绍,近年来,富民新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建成日光温室422座,重点种植古浪香瓜、火龙果、小番茄等作物;建成养殖暖棚2199座,羊存栏2.8万多只,牛存栏2000多头,投资1320万元新建万只羊场一处。此外,富民新村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由县扶贫开发公司投资5.5亿元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示范基地,计划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1000座(富民新村500座,兴民新村500座),建成后,产品可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和中亚等地。由陕西海升集团投资4.3亿元的古浪越海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项目,建成12万平方米智能果蔬综合型玻璃温室,温室年可生产串收番茄2700吨,培育优质蔬菜种苗1800万株,实现产值1.32亿元,带动周边400名脱贫群众实现务工就业、稳定增收。除此之外,富民新村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通过经济林建设、村庄四旁绿化、房前屋后发展庭院经济等模式,为全村群众营造了绿色、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我们村也已逐步探索形成了‘富民新村’模式,2021年4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19年被授予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张延堂介绍。2020年,富民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1.15万元,较2019年增长385%,2021年预计村集体经济可达到200万元以上。“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下午4点,下课铃声准时响起,富民完全小学的学生们从教室飞奔出来自由活动。绿茵场上,二十多个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在教练的带领下进行足球基本功的练习。拨球、拉球、踩球……孩子们的动作有模有样,李应川的孙女李娟和孙子李睿也在其中,他们作为球队的预备队员跟大家一起练习。李睿年纪最小,训练的时候有点儿跟不上高年级的孩子,大家踩球练习结束了,落后的他还在继续踩球前进,动作有点儿笨拙,但是却一直坚持没有放弃。随后,男女队员们分成两队开始比赛。“好球!”绿茵场上的拼喊声把校长朱世云吸引过来,在场外观战助威。“足球是我们全校学生都参加的体育运动,一二年级练习球感,三四年级练习基本功,五六年级参加比赛。”谈起富民完全小学的足球教育,朱世云滔滔不绝。
习近平总书记来富民新村视察时来到富民完全小学,当时正在操场上练习足球的孩子们看到习爷爷来了,欢快地围拢过来。习近平总书记同他们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暑期学习生活情况,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时还是土操场,孩子们的体育锻炼的条件还比较艰苦。上完体育课,脸上是土,衣服上也是土。”朱世云说,“但是孩子们对足球的热爱丝毫没有受影响。”朱世云介绍,2020年学校花费270万元建设人工草坪足球场和体育室、科学实验室、计算机室、音乐室、书画室、心理咨询室六大功能室。
“建到半个足球场的时候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要去玩,我们商议让孩子们先在半个足球场上活动,孩子们可兴奋了,跑上去打滚摔跤,撒着欢儿地玩。”朱世云笑着说。拥有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孩子们的训练热情更加高涨。“学校每周大课间有三次是足球活动,让会踢和不会踢球的师生都和足球有亲密接触。在各年级的体育课上都开了足球课。”教导主任买慧君告诉记者,“富民完全小学足球队战绩辉煌,女子足球队在全县中小学足球联赛中连续两年夺冠,男子足球队获得2021年全县中小学足球联赛季军。”据介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富民完全小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古浪县研究制定了《古浪县全面推进校园足球运动实施方案》,实施“十、百、千”足球运动培养工程(10所左右省级足球特色校、100个左右足球特色班、1000个左右足球特长生)。2019年以来,新改建25所学校体育运动场23.6万平方米,建成人工草坪足球场19个,累计创建12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成功举办2020年、2021年全县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习近平总书记去你们家做客的时候都说了什么啊?”记者问。“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11岁的李娟脱口而出。李娟把头转向一边,思考了一会儿回答:“老百姓开心了,共产党的‘仗’就打赢了。”“我想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李睿满头大汗愣愣地回答。“我想成为一名军人,去北京天安门,看习爷爷。”李娟轻轻地说。北京天安门,孙女向往的地方,爷爷李应川在2021年7月1日这一天在这里见证了党的百年华诞的庆祝大会,作为甘肃省唯一的新入党党员代表。“非常激动,做梦也没想到我一个平平无奇的老百姓能坐在现场,见证这个重要时刻。我们的党非常不容易,100年来为了老百姓的幸福奋斗,感谢党的好政策,才有了我们的好日子。”回忆起当天的情形,李应川嘴角微微颤抖。李应川2019年10月10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21年5月21日成为一名正式党员。“如今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啦,我一定要把棚种好,搞好养殖,带动更多村民一起过上幸福的好日子,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李应川坚定地说。“党中央号召响四方,总书记给咱指航向,从今后沙漠变绿洲,从今后日子大变样。咱百姓心里喜洋洋,脱贫致富奔小康,咱老百姓心里喜洋洋,脱贫奔呀么奔小康”,记者临走时,听见富民新村一位老人哼唱着村民自己编的歌。村口广场旁“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梦想照进现实
奋斗托起幸福
□ 张明芳 袁鹏
当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便成了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从高深山区搬迁到富民新村,祖祖辈辈的梦想在李应川这一代成为现实。
记者曾先后几次到李应川家采访,数年间每次来到李应川家里,总能发现李应川及其家里的一些新变化。从开始养殖十几只羊到养殖规模扩大到几百只;从刚开始还为种植什么发愁,到如今大棚里的香瓜已经丰收上市;从买了新的电动三轮车到如今的小汽车。记者发现,变化的不仅仅是这些外在的物质,最重要的是李应川一家精神状态的变化,他们的笑声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内心安定、满足状态下的自然流露。从山区移民到富民新村,李应川一家人的生活是真正安定下来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住上了好房子,还要有好环境,村民富起来了,文明新风也要吹起来。“把日子过得更好、更幸福。”这是李应川一家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也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目标。
“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当地政府在安置区着力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拓展增收渠道,易地搬迁的群众生活正实现“跨越式”奔小康。日子越过越好,劲头就会越来越足,创造美好生活就有了持续的内生动力。
如今的古浪黄花滩上,一个承载着6.24万人的新家园正在崛起。
♦ 致敬!她们是人民警察!节日快乐
♦ 被姐夫投毒百草枯女孩完成双肺移植,陈静瑜:估计两周左右能出院
♦ 女报盘点〡2021妇女权益年度新闻报告
来源/中国妇女报(ID:fnb198410)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明芳 袁鹏
责编/侯晓然
审签/志飞
监制/席淑君
因为公众号平台推送规则更改,请读完点一下“在看”,这样新的推送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点“在看”有“看点”
觉得有收获就点个赞呗